2014年6月6日 星期五

政治、宗教與認同:鹿港的新、舊媽祖 (上)


假如你先生來自鹿港小鎮 請問你是否看見我的爹娘
我家就住在媽祖廟的後面 賣著香火的那家小雜貨店

假如你先生來自鹿港小鎮 請問你是否看見我的愛人
想當年我離家時她一十八 有一顆善良的心和一卷長髮

台北不是我的家 我的家鄉沒有霓虹燈
鹿港的街道 鹿港的漁村 媽祖廟裡燒香的人。


羅大佑的〈鹿港小鎮〉紅遍八○年代的台灣,當時不少離鄉背井的鄉下青年赴台北打拼找工作,嚮往台北的繁華,到北部尋找人生的機會。
當兩岸之間的交流開始時,羅大佑的歌曲也在中國不少地方流傳,每每我在中國旅行,特別是遇見四十多歲的師長們,他們得知我是來自於鹿港,總會提到羅大佑的〈鹿港小鎮〉,我才知道鹿港在中國如此出名。

鹿港人或許知道羅大佑的〈鹿港小鎮〉使他們從台灣紅到中國,但鹿港人或許感覺不出羅大佑的歌與本地人之間有甚麼聯繫。

我想羅大佑是不懂鹿港的,鹿港對他來說只是八○年代台北人對於鄉村的一種想像,純樸的小鎮、媽祖信仰的濃厚和善良的小鎮姑娘。鹿港的媽祖信仰的確很濃厚,但我不敢說小鎮的人都很純樸,小鎮之中有善良、也有心地不好的人,彼此也會勾心鬥角。
天后宮的媽祖廟對於鹿港在地人來說是信仰的中心,鹿港大大小小的廟宇超過數百間,但其中就屬媽祖信仰最能稱為信仰的核心。

或許大多數的人都不知道在天后宮旁的小巷中還存在著一座稱為「新祖宮」的媽祖廟,新祖宮的建立較天后宮為晚,當初建立時就是希望這座新的廟能取代舊的天后宮,但是蓋這座廟的目的沒有達成,舊的天后宮仍然是鹿港人信仰的中心,一個無可取代的媽祖,背後的原因千絲萬縷,但是透過中國與台灣之間的政治關聯、宗教傳播與地方認同,或許能夠解釋鹿港人為何對新的媽祖不感到熱衷。

新、舊媽祖

不管是新或舊,鹿港的兩個媽祖廟都和中國征服、出兵台灣有關,都是政治操縱宗教的例子。

本來鹿港也居住著平埔族的原住民,十六世紀福建沿海,以漳州和泉州為主的移民離鄉背井,到鹿港開墾。鄭氏王朝的時候,鹿港已經具有初步的規模,當時台灣本來是無主之地,移民者到此與原住民之間爭奪土地,鄭氏王朝主要保護移民者的權益,因此鹿港逐漸的發展成較大的漢人聚落。

清帝國出兵征服台灣之後,鹿港成為台灣中部的重要港口,出口大量的糖、米,商業繁盛,十八世紀晚期,鹿港市街據稱有十萬人之多,故有「一府、二鹿、三艋舺」的說法。
根據DeGlopper於康乃爾大學所撰寫的博士論文,他認為鹿港的重要性主要在於當時台灣陸上的交通不便,只能依靠沿岸的港口輸出物資。

鹿港天后宮的建立主要來自漳、泉移民的傳統信仰,將原鄉的信仰帶進新移居的土地,是世界移民史上普遍的行為,也是宗教傳播的重要方式之一。面對著新土地上的一切是如此的陌生,瘴癘之氣、天災和傳染病,也必須與原住民族相互抗爭,透過原鄉的神明作為精神的寄託。

離鄉背井並不容易,除非是原鄉的情況令人難以為繼,中國人想逃離中國並不是現在才有的事,而渡過台灣海峽對於早期的沿海居民並不容易,直到明代中後期之後,船舶的改善,才有大量的移民外出,郁永河《裨海紀遊》:「臺灣海道,惟黑水溝最險。自北流南,不知源出何所。海水正碧,溝水獨黑如墨,勢又稍窳,故謂之溝。廣約百里, 湍流迅駛,時覺腥穢襲人。」
號稱黑水溝的台灣海峽,海上航路險惡,經常會遇上氣候狀況,行船走馬三分險,當時到南洋據說只有一半的人能夠存活,而到台灣則比這個機率更小,沿海的居民經常在船上供奉媽祖的聖像,作為航海人的保護神。

鹿港的天后宮也是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成為鹿港人的心靈寄託,目前天后宮的媽祖則與施琅率領清軍攻打台灣有關,據《天妃顯聖錄》紀載,當施琅抵達澎湖的八罩島時,由於缺乏淡水,清軍挖開退潮後的沙地,發現飲用的淡水。媽祖顯靈告訴清軍「二十一日必得澎湖,七月可得台灣。」

當施琅打下台灣之後,奏請康熙皇帝封媽祖為「護國庇民妙靈昭應仁慈天后」。據傳施琅從湄洲天后宮奉請開基媽祖一尊,作為護軍之神,征服台灣之後,同族之中的晚輩施世榜一族居住於鹿港一帶,將神像留在鹿港祭祀,施世榜於雍正三年(1725)捐地,遷建於現址。
事實上,媽祖是否幫助施琅不得而知,但是可以確定的是,清初對於媽祖的信仰並不熱衷,滿州人本來只擅長於陸地上的騎馬打仗,對於海洋的守護神媽祖並不熟悉。

媽祖的信仰從宋代的神女,歷經元、名、清,從夫人、妃、天妃、聖妃,到康熙時則晉升為天后,是女神之中的最高位階,而封號更高達62個字,達到所有神明之冠。

冊封媽祖的主要目的是收攏台灣和沿海的人心,是一種由下至上的力量,由於沿海的航運和經濟的發展,使得清帝國不得不重視沿海民眾的民間信仰。
本來鄭氏王朝在台灣的信仰主要是玄天上帝,清廷重視媽祖信仰的原因之一主要是想以媽祖信仰取代玄天上帝。然而,玄天上帝的信仰在台灣中南部仍然相當興盛,而清帝國想要以媽祖收攬人心的成果也沒有達成。

鄭氏王朝覆滅之後,反清復明的天地會在台灣仍然有很強的地下組織。乾隆年間,天地會的領袖林爽文起義,由南至北攻下諸羅和彰化等縣,統領整個西台灣,建年號為「順天」,成為獨立的朝廷。
清帝國派遣甘陝總督福康安為欽差,發廣東、湖南、四川、貴州之兵,鎮壓台灣,福康安率水師由福建渡海而來,據說在航海途中遇上怪風,軍心混亂,兵士們一起祈求媽祖之後,得到媽祖的保佑,風平浪靜的由鹿港上岸,於乾隆53年圍剿林爽文,重新控制台灣。

福康安奏請朝廷於鹿港建天后宮,稱「新祖宮」,朝廷特賜庫銀建天后宮,這是台灣唯一一座由皇帝敕建的天后宮,文官到此下轎、武官到此下馬,在廟中並刻有〈敕建天后宮碑記〉。
由皇帝敕建的新祖宮,本想取代鹿港的「舊祖宮」,成為信仰的中心,但是外來政權始終搞不懂媽祖的信仰是自發性的民間信仰,當染上了中央的色彩之後,在台灣這種滿是「刁民」的孤懸小島,「新祖宮」沒有成為新的信仰聖地,「舊祖宮」依然是鹿港人朝拜的中心,清帝國之下的台灣仍然是「三年一小亂、五年一大亂」的地方。

或許,從中國而來的陸上帝國,永遠不知海洋台灣的民間宗教吧!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........................待續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