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3年9月4日 星期三

宇宙的構成:根津美術館的特展「曼荼羅:宇宙は神仏で充満する!」


根津美術館
 
表參道對於一般人的印象是甚麼?如果不知道,只要看看這裡的建築就可以略知一二,2002年由青木淳所設計的路易威登旗艦店開幕、2003年由知名建築師赫佐格和德穆隆所設計,Prada的旗艦店開幕;同年,妹島和世設計的克莉絲汀迪奧、伊東豐雄所設計的Tod’s開幕;2005年安藤忠雄所設計的表參道之丘完工。各大精品服飾店在此設立據點,知名建築師將此地做為競技場,使得東京出現了一條精品大道,得以與巴黎蒙田大道和紐約麥迪遜大道媲美的街道。
 
在表參道的底端,一間原來作為實業家根津嘉一郎藝術品收藏的陳列室,2009年改造成根津美術館。根津嘉一郎熱好收集東洋美術,收藏品之中,最為精采的是佛像、繪畫和青銅器等精品。
同樣都是精品,表參道的一邊是當代的浮華世界、另一邊則是具有宗教靈性氣氛的古美術。承擔舊建築改造的是建築師隈研吾,其建築概念具體的展現為「負建築」,他提到「建築不是要『勝過』環境,而是要『負於』環境,建築不在於展示形體,而在於展示環境。」從根津美術館的建築來看,在外表上沒有鮮明的輪廓,如果不是路標,很難發現這是一座收藏豐富的美術館,建築師強調與周邊的環境共處,而不是突出自身的存在!
 
根津美術館的特色還在於其廣大的日式庭園,從建築到庭園為傾斜的斜坡,建築師巧妙的將建築融入庭園之中,由於南面的庭園比起道路的北面低下,屋頂的斜度隨著建地的坡度而傾斜。在方法上使用懸山式的屋頂,「抑制整體的份量感」。
隈研吾所思考的是如何設計出表參道的「終點」。相較於同樣處在南青山的建築之中,不啻是一股清流,從入口處就可以看到根津美術館的特別之處,原本南北向的表參道,透過竹籬笆所設計的竹林通道,行走50公尺,一下便轉換了氣氛。
 
夏日的尾聲得以到東京發表論文,參加研討會,在會議開始的前兩天便到東京,難得的文化精品在根津美術館出展!
 
曼荼羅:宇宙は神仏で充満する!
 
根津美術館今年夏天的特展:「曼荼羅:宇宙は神仏で充満する!展出其館藏的精品,包含十三世紀鎌倉時代「金剛界八十一尊曼荼羅」、「胎藏界曼荼羅」和「愛染明王曼荼羅」等難以見到,超過八百年以上的繪卷。
 
「曼荼羅」是甚麼?
 
我也不大清楚。在日劇或是日語中,似乎看到不同的用法,像是《必殺仕事人》當中的插曲,梅沢富美男慷慨激昂地唱著演歌〈恋曼荼羅〉,在現代日語中,還有所謂的「花曼荼羅」或是「人生曼荼羅」。
在密教傳統中的曼荼羅看不到這樣的用法,日本文化對於這個來自密教的文化,似乎將之改變為一個「空間」或是「場所」的概念,其中可以是愛恨情仇輪迴的「戀曼荼羅」,也可以是人生悲歡離合的「人生曼荼羅」。
 
撇開一般通俗文化之中的曼荼羅不談,日本密教中的「當麻曼荼羅」、「金剛界曼荼羅」和「胎藏界曼荼羅」,雖然也稱之為「曼荼羅」,但和印度密教中的傳統還是有異。
「曼荼羅」的翻譯一般為「壇城」或「道場」,為聚集諸佛、菩薩、聖者之地。曼荼羅有其印度教的傳統,意指迎請諸神下凡的壇場。公元前五世紀佛教在印度傳播時也吸收了曼荼羅的意涵,並且融入其教義之中。
 
在印度築土壇,修道場的傳統,曼荼羅是一個立體的儀式場所,儀式之後即加以破壞。但在中國和日本則為紙上形象的平面曼荼羅,主要目的或許在於每次進行儀式就要建壇城,完成之後又要毀棄,太過於麻煩,故採取方便的巧門,以平面的曼荼羅使人觀想,儀式完成之後再收起卷軸,也有毀壇城之意。
 
傳播日本佛教的空海將密教攜回日本,據說其帶了十二張曼荼羅,最為重要的兩張曼荼羅即是「金剛界曼荼羅」與「胎藏界曼荼羅」。前者據《金剛頂經》,後者則據《大日經》。「胎藏界曼荼羅」為大日如來之「理」法身;「金剛界曼荼羅」為大日如來的「智」法身。
「理」法身以女性的形象呈現,象徵物質世界;「智」法身則以男性的形象展現,象徵精神世界。「胎藏」畫面上表現為蓮花和胞胎,傳達的意涵為胎兒的成長、茁壯,蓮花內涵的蓮子則可以生長出莖葉,綻放出蓮花。金剛界曼荼羅則相當的複雜,分成九個區域,或稱九會曼荼羅,中間的為「成身會」、其下方的「三昧耶會」、順時針旋轉的「微細會」、「供養會」、「四印會」、「一印會」、「理趣會」、「降三世羯磨會」、「降三世三昧耶會」。
 
然而,解釋那麼多,還是有點模糊,究竟「曼荼羅」的內涵是甚麼?我非佛教學者、也非修行中人,才疏學淺,還是仰賴別人的解釋吧!根據著名的佛教圖像專家立川武藏的說法:
 
曼荼羅可以說是世界的構造圖,眾神則被安排配置在圖中;換言之,眾神正是世界構造的要素。賦予眾神以前既有或以前未有的象徵意義,在這些象徵整體所組合的曼荼羅面前,行使護摩(homa)或供養法等的儀禮,甚或如瑜伽的修鍊也可在曼荼羅之前行持。因為瑜伽的主要內容即是在身體當中,感得大宇宙和小宇宙是本為同一的修行方式。
 
大宇宙與小宇宙之間的相互溝通與交流,印度哲學中的曼荼羅原本就是宇宙全體,將心中所思所觀的曼荼羅與大宇宙交互感知,體悟到兩者的同一性。
 
在這次展覽之中,最令我震撼的是幾幅絹本著色的繪卷,像是「大日如來像」,這幅完成於十二世紀平安時代的大日如來,以王者的形象呈現,頂戴「五佛寶冠」,胸前以「智拳印」相握,充滿威嚴的大日如來,是金剛界中的至尊。
在裝飾上,大日如來的法相莊嚴,其台座則以所謂的「繧繝彩色」技法展現,即是同色系的顏色,以濃淡不同加以處理,使得色調產生層次,配上曼荼羅常用的「截金」貼箔,讓整體更加得精緻。大日如來是密教的核心,即是宇宙組成的本身,是現代、過去和未來穿越時空的絕對存在。

另外,這次展出的十三世紀「金剛界八十一尊曼荼羅」之中,呈現了成身會的六十一尊、賢劫十六尊和憤怒形的四尊。以五個圓組成這幅曼荼羅,五個圓的中心的分別供奉「大日」、「阿閦」、「寶生」、「無量壽」和「不空成就」如來,每一尊的四方再搭配上菩薩,四個角落則是描繪水、火、風、地四大神,以上構成第一重院。
第二重院則為四攝菩薩、外四供養菩薩、賢劫十六尊和賢劫千佛;第三重院描繪的是二十天和憤怒四尊,繁複、精緻、目不暇給,一幅曼荼羅構成了宇宙,萬事萬物的事理似乎就蘊藏於其中。
 
引起我興趣的還有「愛染曼荼羅」,在密教之中,對於愛欲的評價不像一般宗教負面;相對的,密教認為愛欲有其積極的面向,「愛染」即指因貪戀世間事物、迷戀聲、色、香、味、觸、法等六塵的執著,王維的詩句:「愛染日以薄、禪寂日以固。」即說明愛染的箇中三味。
我一向喜愛誇張的造像,愛染明王的造像通體染紅、瞠目圓瞪、三眼六臂、怒髮衝冠,憤怒的姿態與通紅的身體,象徵著激情的恩愛。在日本的密教中,對於愛染明王有特別的喜愛。根津美術館所展出的「愛染曼荼羅」,以愛染明王為中心,身旁分別是愛、欲、慢、觸四金剛。誇張的造型、憤怒的姿態,將人間慾望導入佛道的教化。
愛染明王的怒髮、獅子冠和六臂之間的距離呈現完美的協調,使用「繧繝彩色」的手法勾勒蓮花的輪廓,葉脈的輪廓則使用細緻的金泥線描繪,纖細的令人驚訝!
 
從根津美術館出來後,在南青山和表參道散步了一下,這裡是東京精品服飾的集中地,其價格令人退避三舍,櫥窗中的皮包和衣服只可遠觀,無法褻玩焉。以往在表參道散步時,對於這些精品總有目眩神迷之感,然而,此次從根津美術館出來後,與當中的國寶相比,便覺這些有價之物的作工、手法都相當地粗糙,缺乏靈性的層次。
 
或許這也是根津美術館的立意所在,眩惑於凡塵的精品,不如大隱隱於市,在神佛充滿的曼荼羅世界之中,尋找到宇宙。
 

 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