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2年6月13日 星期三

會津若松與「八重の桜」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NHK平成二十五(2013)年的大河劇「八重の桜」,故事以新島八重這位女性為主角,出身會津若松的新島八重,學習過西洋的砲術,在幕末的戊辰戰爭中,曾經女扮男裝效力於軍隊。雖然不敵於敵軍,卻不輸鬚眉的奮力一搏。戰後,依靠在京都的哥哥,與留美歸國的新島襄結婚,一起創立了同志社英學校,也就是現在同志社大學的前身。

2013年的大河劇原本沒有打算拍「八重の桜」,然而,去年的福島大地震之後,在支援東北的呼聲下,將檔期、劇本與演員迅速敲定,明年一月即開播。大河劇的成本一向很大,往往地方的各大歷史古蹟都會在劇中成為出演的舞台,地方政府也會盡力配合,帶動地方觀光的發展,福島地震後,重創福島的經濟,透過本齣大河劇的拉抬,也順便的將地方觀光帶動起來。

會津若松作為一個歷史古城,始於十四世紀蘆名氏,後來的歷史中,會津若松不是歷史上的要角,沒有武田信玄、上山謙信和織田信長那些在歷史中擁有扭轉時勢的地位。在歷史的發展過程中,此地的藩主一再的易手,它似乎是個棋子,夾雜在北方的勢力與南來的統治者之間。

十六世紀晚期,蘆名氏因為與北方的伊達政宗爭奪會津地區,敗於驍勇善戰的伊達政宗,然而由於伊達忽視豐臣秀吉禁止諸侯之間戰爭的禁令,豐臣命令伊達退出會津地區,蒲生氏郷被秀吉改封於會津若松,其後又命上杉景勝進駐。


當時將這些諸侯或大名改封或遷徙其居地,其實就是一種削弱他們權力與勢力的一種方式,讓他們喪失原居地那些盤根錯節的侍從依附關係,削弱了諸侯的權力,強幹弱枝,中央的權力也就相對的膨脹,地方反抗中央的能力就更加減弱了。

豐臣秀吉削弱地方諸侯的方式,為後來德川幕府的統治奠定下了良好的基礎。若松城的政權直到德川秀忠時才穩定,當時的山形藩保科正之,為秀忠的庶子,其與幕府核心一直保持良好的關係,在幕末時會津始終是個堅定不移的佐幕派,與倒幕派形同水火。

幕末戊辰戰爭中的奧州會津之戰有著極大的悲壯色彩,當時會津各地聚集而來的志士,組成各式各樣的防禦隊伍,其中十五到十七歲的被編成「白虎隊」,帶著必死的決心應戰,在倒幕派政府軍的強烈攻勢之下,當城陷落的那一刻,十九個青少年看著陷於火舌的會津城,自裁身亡,成為會津歷史上壯烈的一章。

白虎隊的故事固然壯烈,但那容易提醒幕末倒幕與佐幕地方分裂的歷史,特別是倒幕的長州藩和佐幕的會津藩之間。「八重の桜」選擇了一個在戊辰戰爭中奮力為地方戰鬥的女性,在戰後,她與留美回來的新島襄結婚,兩人致力於教育與醫療事業,為了明治維新後的日本,以女性的韌性與毅力,默默的付出,或許這才是宛如一場戰爭的地震與核災之後,日本所需要的療癒系電視劇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